臺北榮民總醫院蘇澳分院
痛風
一、簡介痛風
痛風屬於一種代謝不良的疾病,因為體內"普林"代謝異常或腎臟排除尿酸的功能障礙,導致血液中尿酸過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內,造成關節痛、腫脹及變形。近10年來,由於經濟進步、營養過剩,痛風發生率也有增加及年輕化的趨勢。
二、哪些人容易痛風?
(一)遺傳:痛風有遺傳及家族傾向,家中有痛風及尿酸過高者,其子女發生痛風的機會為一般人的10倍左右。
(二)性別:一般男性較女性易患痛風,但女性停經後痛風發生率亦隨之增加。
(三)年齡:痛風好發於40~60歲的中年人,但有日趨年輕化的趨勢。
(四)肥胖:體重過重者,通常體內尿酸值較高。因肥胖者容易出汗而使小便量減少,尿酸結晶便積聚於體內而易患痛風。
(五)飲食:高普林飲食、暴飲暴食、喝酒過量,均易使尿酸值升高而增加罹患痛風的機會。
三、痛風的症狀:
痛風初次發作通常只侵犯單一關節,尤以下肢關節為主。臨床徵狀分為四個階段:
(一)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
(二)急性痛風:常發生於半夜,發作部位出現紅、腫、發熱及嚴重疼痛,大多侵犯大腳趾關節。誘發急性痛風的因素包括:暴飲暴食、過度飢餓或減肥、出血或脫水、感染、外傷或手術、使用影響尿酸的藥物或放射線治療。
(三)不發作期
(四)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關節、耳輪、皮下組織甚至內臟器官,會因尿酸沉積形成球狀凸起,稱之痛風石。痛風石沉積在關節會造成痛風關節炎而致關節變形,若在膀胱則影響腎功能。
四、痛風的治療:
痛風的一般處理原則,仍在控制其急性及慢性的發作,並預防痛風石沉積,治療以藥物及飲食為主。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治療方針。
(一)急性痛風發作時,首先要消炎與止痛,因此醫生會使用秋水仙素、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其他藥物則以抑制尿酸形成及促進尿酸排泄為主。使用秋水仙素可能有腹瀉的副作用,減輕藥量可使腹瀉好轉,故不用擔心。必要時可短期口服或注射皮質類固醇治療,達到迅速的療效。
(二)等進入發作間隔期,關節不痛了,治療目標轉為防止痛風復發及降低血中尿酸濃度。低劑量的秋水仙素有預防痛風急性發作的效果,多喝水、戒酒、採低普林飲食有助於減少血中尿酸濃度。
(三)避免使用會增加尿酸濃度的藥物,如:利尿劑、環孢靈等。若有需要,可以使用降尿酸藥物長期治療。此外,痛風病患常合併其他內科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也需一併治療。
五、痛風之自我照護
(一)平常養成多喝水的習慣,每天喝3000~4000西西以上的水分,能幫助尿酸排泄。
(二)運動:劇烈運動會使出汗量增加,尿酸由小便之排出量減少,運動後所產生之乳酸亦會阻礙尿酸的排泄;故痛風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如:馬拉松賽跑。
(三)避免攝取高普林飲食:急性發病期間,應儘量選擇普林含量低的食物,如:蛋類、奶類、米、麥、甘薯、葉菜類、瓜類蔬菜及各式水果,蛋白質最好完全由蛋類、奶類供應。非急性發病期,則應力求飲食均衡,並避免食用普林含量過高的食物,如:內臟、海產類、肉湯、雞精、魚肉類、乾豆類、香菇、養樂多、發酵乳及胚芽類等,以減少尿酸形成。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干、豆漿、味噌、醬油及豆芽等),雖含較高量的普林,但因普林的種類與肉類不同,故於非急性發病期,仍可適量攝取。
(四)避免喝酒:酒在體內代謝後會影響尿酸的代謝,引起痛風,故應盡量避免喝酒。
(五)烹調時用油要適當,以植物油為主;少吃油炸食物,避免經常外食及暴飲暴食。
(六)肥胖者應控制體重,若體重過重(超過理想體重10%),應慢慢減輕;1個月以減少1~2公斤為宜。但不宜於急性發病期減輕體重。
(七)生活作息正常,避免過度壓力的工作。
臺北榮民總醫院蘇澳分院關心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