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自殺的預防

發表單位:護理部

發表日期:2016-04-17

文章內容:

一、什麼是自殺?
    自殺是個人以自己的意願與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一種生理、心理、家庭、社會
  關係及精神等各種因素產生的偏差社會行為,或藉此威脅控制他人,傳達其情緒不滿、
  逃避內心深處的罪惡感及無價值感。
二、自殺的可能原因:
 (一)生物因素:自殺行為可能跟某些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如血清張力素(5H1AA)或多巴
    胺影響。
 (二)心理因素:認知扭曲僵化、問題解決能力不足及缺乏衝動控制能力等,可能造成個
    人在面對不如意情境或沮喪挫折時,所採取以自殺的方式來因應問題。
 (三)社會文化因素:生活壓力過大、人際交往上的衝突與挫敗,以及曾經有自殺經驗者
    ,容易因挫折感到無望與無價值,而出現自殺的想法或行為。
三、自殺行為前的臨床症狀:
 (一)口頭表示想要傷害自己、想自殺。
 (二)言語或行為表現出無望、無助、罪惡感、失落感、無價值感、對任何事物皆失去興
    趣。
 (三)性情改變:焦慮、激躁不安、易怒、行為失控、社交退縮、逃避責任。
 (四)有計畫地將心愛的東西分贈他人、立遺囑或交待後事。
 (五)憂鬱症狀突然毫無理由消失,轉為熱心積極參與日常活動,此時可能為高危險期。
 (六)過去曾有自我傷害的行為,或積極的自殺企圖。
四、預防自殺之居家注意事項:
 (一)鼓勵說出內心的想法與感受,耐心傾聽其情緒困擾,並引導以寫日記、撕紙、打砂
    包等不傷害自己的方式抒發情緒。
 (二)主動關懷,仔細聆聽及觀察病人言語行為,是否有輕生念頭及自殺計畫。
 (三)直接引導說出自殺意念及強度,如:「你有沒有想要傷害自己?」、「你計畫(想
    )用什方式自殺?」、「你會如何執行你的自殺計畫?」等協助釐清思緒及內容,
    如果自殺的危險程度是致命的,應盡速就醫接受住院治療。
 (四)給予支持,適時陪伴傾聽,以點頭、拍拍肩膀等方式,表達願意協助其度過困難的
    時刻。
 (五)維護居家環境的安全,移開可能被用來自殺的物品,如:藥物、刀類、玻璃製品、
    尖銳物品、繩索類,以及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物品都須妥善地收藏。
 (六)鼓勵列出他所意識到的壓力來源,並試著討論解決方式。
 (七)增強自我了解,協助列舉自己的優點,讓其發現自己有價值的一面,以強化內在力
    量。
 (八)必要時家人需二十四小時陪伴,不要讓病人單獨活動。
 (九)對發病初期及恢復期之憂鬱症病人,應注意其情緒變化,謹慎防範自殺發生。
 (十)監督病人規則服用藥物及觀察用藥反應,給予適當的解釋與支持,陪伴持續追蹤治
    療,並不定期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
 (十一)即使病人承諾不自殺,並不能完全表示其不會執行自殺計畫。
 (十二)當有壓力來源時,鼓勵用不同方式克服壓力:交朋友、講笑話、幫助別人或運動
     等轉移注意。
 (十三)強化病人對未來正向的期待及思維,可先從完成小目標著手,加強其成就感。
參考資料:
陳宜明、李明濱、林帛賢、廖士程(2013).蓄意自傷行為之評估與處理.台灣醫學,17(3)
,309-315。
陳楚杰、葉瑞垣、李中一、陳靖宜、洪湘雯(2010).台灣地區自殺身亡率及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1997-2003.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9(3),201-215。
Heise, M. J., Duberstein, P. R., Lyness, J. M. & Feldman, M. D. (2010). Screening for suicide ideation
  among primary care patie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cine, 23(2), 260–269.
Taur, F. M., Chai, S., Chen, M. B., Hou, J. L., Lin, S. L., & Tsai, S. L.(2012). Evaluating the suicide
  risk–screening scale used by general nurses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lung cancer: a questionnaire survey.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1(3-4), 398-407.
臺北榮民總醫院網路健康e點通https://www6.vghtpe.gov.tw/pat/

※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歡迎來電諮詢:(03)9905106轉6160、6170。
臺北榮民總醫院蘇澳分院關心您